• 铜鼓县旅游服务业升级实施方案
  • 信息来源: 作者: 发布日期:2017年01月03日 字体:[][][
  •   

    一、目标任务

    按照“一年打基础、两年求突破、三年大变样、五年实现赶超”的总体要求,加快旅游重大项目开发建设,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,对接客源市场推出精品旅游线路,做旺旅游人气,把我县打造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“休闲养生后花园”、国际生态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。

    到2017年:重点推进3个旅游重点项目建设,新增旅游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,建成3个成熟景区,建成县城旅游集散中心并投入使用,创建江西旅游强县。

    到2018年:新增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,建成4个成熟景区,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检查验收。完善县城旅游服务功能,基本建成旅游城市。

    到2020年:新增旅游固定资产投资20亿元,创建1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,全县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8亿元,占GDP比重46%;固定资产投资力争完成23亿元;接游人次超过280万,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亿元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8亿元。旅游服务业成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,旅游产业发展水平跻身全省先进行列。

    二、工作重点

    按照“重点景区为支撑,乡村旅游为拓展,全域旅游为目标”的思路,构建旅游环线,做大产业规模,完善六大要素,推进融合发展。重点抓好以下十项工作:

    1.唱响旅游形象口号。瞄准长沙、南昌、武汉等周边大中城市客源市场,唱响“长寿铜鼓、养生福地”的旅游形象口号,把铜鼓打造成为国际生态养生度假旅游目的地

    2.实现旅游“双创”目标。到2017年,抓好江西省旅游强县创建工作;到2018年,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。

    3.建成一批成熟景区。按照《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》国家标准,建成一批设施完善、管理规范、服务优良的成熟景区,新增4个国家4A级景区,创建1个国家5A级景区,串珠连线形成文化休闲、养生度假为特色的二日游精品线路。

    4.升级旅游基础设施抓好城市旅游集散中心的规划和建设;围绕构建旅游大环线,推动旅游公路升级改造;配合重点旅游项目和乡村旅游发展,加强电力设施建设和改造;加快建设自驾车营地、房车营地、自行车绿道、生态停车场、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。建设覆盖全县景区和接待点的指引、导览、解说、标识、警示等导引系统。

    5.推进乡村旅游发展。根据旅游资源和交通基础条件,每年优选3个村重点发展乡村旅游,五年内新增4个4A级乡村旅游点,创建一批3A级乡村旅游点。

    6.做精特色旅游商品。围绕红色文化、客家文化、长寿养生文化,依托本地资源,深度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,做活旅游商贸经济。

    7.弘扬特色旅游文化。深度挖掘红色文化、客家文化、长寿养生文化等资源,突出文化传承和创新,开发丰富多彩的文化民俗体验活动,增强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文化内涵。

    8.发展旅游养老产业。以优越的生态环境、良好的气候条件和便捷的交通区位为基础,依托“中国长寿之乡”、“国家级生态县”等名片,结合温泉、红豆杉等资源,合理规划并加快发展旅游养老产业。

    9.创新旅游发展机制。积极探索创新宣传营销、投资融资、综合管理等体制,为旅游服务业升级提供动力。

    10.壮大电子商务产业全力实施好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,力争培育1家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、5家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。到2018年,全县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0亿元,实现年均100%以上的增长速度,成为全国知名的电子商务发展大县。

    三、工作举措

    1.强化规划引领功能。建立规划协调机制,合理规划产业布局,抓好具体项目规划与全县总体发展规划、主体功能区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、城乡建设规划和全域旅游规划、生态红线等规划的衔接工作,形成规划“一盘棋”局面。抓好旅游资源普查工作,重点挖掘休闲养生旅游资源,摸清家底。划定旅游资源保护红线,明确保护区域边界。严厉打击损坏文物古迹、盗伐古树名木、捕猎保护动物、破坏自然景观等违法行为。规范旅游资源开发审批程序,根据相关法律、法规,制定《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管理办法》,经县人大相关部门审议通过。实行旅游项目联审制,所有新上或改造升级的旅游项目,都必须先通过规划评审,报批相关手续后,方可动工建设。对在建未批旅游项目,开展集中清理整顿。清理整顿后,凡是未经审批的旅游项目,相关部门一律不得办理证照,不得办理用电手续,不得列入全县旅游宣传范围;对非法占用基本农田、非法占用林地或破坏生态环境的,由相关部门依法查处。

    2.增加旅游专项资金。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。从2017年起,县财政每年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,用于宣传促销、项目招商、品牌创建、节庆活动、人才队伍培训和旅游“双创”工作等方面(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另行制定)。

    3.高位推进“双创”工作。以创建江西省旅游强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,推动旅游服务业升级。把旅游集散中心和天柱峰、汤里温泉等项目建设作为重点,对照评分标准,查漏补缺,确保2017年通过江西省旅游强县创建检查验收。大力推进做美县城、做靓乡村、做响景区、做优设施、做特购娱、做精吃住“六大工程”,加快旅游业与其它产业融合发展,高位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。到2018年,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综合贡献率达15%,旅游业新增就业贡献率达20%,年游客接待人次达到200万人次,各项指标全部达到“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”标准,并通过检查验收。

    4.多方筹集建设资金。策划包装一批旅游项目,通过向国家争取专项资金、向银行申请政策性贷款、向市场吸收社会资金等方式,筹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、景区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资金。依托已经成立旅游产业开发公司,注入国有资产,通过争取政策性贷款等方式,筹集资金加快重点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。支持旅游开发公司采取流转、租赁或入股形式,对优质旅游资源进行控股和经营,把握旅游产业发展主动权。引进有实力、有管理经验的企业来我县投资经营旅游项目,鼓励、引导本地民间资本进入旅游行业,促进全民创业。

    5.加快基础设施建设。综合自驾车营地、旅游咨询、景区换乘、餐饮、旅游购物等功能,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,到2017年底完工并投入使用。适时推动大塅、棋坪旅游集散中心建设。抓好温泉大道、铜万高速连接线(江头至县城)、江头至温泉、东浒经茶山林场至汤里、高桥胆坑至大源洞红豆杉群、县城至仙姑坛、浆里至东浒、茶山林场至西向、西向至义田等公路建设,构建旅游大环线;抓好大感桥至浏阳大围山(省界)、带溪至八叠岭旅游公路建设,深度推进湘赣边经济合作区和昌铜生态经济带旅游业协同发展;规划建设县城——八大寨——七重门——三都镇——县城的环线自行车绿道。争取铜万高速向西北延伸工程的立项与建设,争取高铁或轻轨项目规划建设,进一步优化我县旅游交通大环境。

    6.扎实推进重点项目。依托温泉资源、红豆杉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,加快养生度假旅游产品开发;推动四个生态公益型林场向景区转型发展。

    到2017年:完成天柱峰、汤里温泉、茶山红豆杉群、毛泽东化险地、尖尾峡等景区建设,其中天柱峰、汤里温泉要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,构建东浒—茶山红豆杉景区—汤里温泉—花浒林泉—天柱峰景区旅游环线;天柱峰景区要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、停车场、旅游厕所等设施建设,完善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,规划建好客家风情寨、水上迷宫、旅游度假村等项目;汤里温泉度假区要加快工程建设进度,建成集温泉养生、休闲娱乐、旅游度假、商务会议、医养结合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景区。要理顺毛泽东化险地景区管理体制、设置管理机构,做大景区规模,深度开发旅游产品。尖尾峡景区要开发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产品,建成综合型旅游景区。

    到2018年:完成燕鸣温泉、铜鼓石景区、凤凰山公园、八大寨(地质公园)、七星岭滑雪场等项目开发建设,高桥红豆杉群、上泗坊、仙姑坛等景区,结合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基地进行深度开发建设,新增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,构建县城—毛泽东化险地—尖尾峡—修河源—高桥红豆杉群—花山林场—县城旅游环线。

    到2020年:完成龙门崖景区、大莲山七重门、七星岭、湘鄂赣苏区旧址群等景区,以及西向、双红、黄泥村月亮湾、赤洲村碧湾海等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,构建旅游大环线。抓好景区资源整合和文化提升工程,把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整体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。

    7.大力发展乡村旅游。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交通条件,鼓励双红、西向、永丰、上庄、胆坑等村,积极探索乡村民俗体验、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模式,大力发展景区依托型、民俗体验型、农业庄园型乡村旅游。突出乡村环境整治、服务设施建设和旅游功能的完善。县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,优选2-3个村列为乡村旅游示范村,打造乡村旅游样板工程。采取以奖代补形式对生态保护、村庄环境治理、基础设施建设、房屋立面改造和农业观光采摘园、乡村民宿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(具体奖励办法另行制定)。同时,整合农业、林业、交通、新农村建设等方面资金,扶持乡村旅游发展。鼓励村集体或乡村致富带头人参与乡村旅游经营类项目。把乡村旅游打造成文化传承的新载体、百姓创业的新平台、农村发展的新业态、游客休闲的新天地。按照《江西省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》标准(DB36/T601-2010),创建一批3A和4A级乡村旅游点。

    8.推动产业深度融合。深入实施“旅游+”工程,推动城市建设、水利工程、农业产业、林业、体育、电子商务等与旅游业融合发展;城市建设、水利、交通等工程结合旅游服务功能进行规划建设;结合养生养老庄园开发,充分利用乡村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,采取公开挂牌或拍卖形式转为国有建设用地,推进旅游养老产业的规划与开发。深度挖掘红色文化、客家文化、养生文化等资源,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体验活动,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、文化民俗进景区活动。挖掘整合地方特色文化,举办旅游演艺活动。将具有铜鼓特色的客家山歌、灯彩、漫画、晒红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成旅游演艺产品。食品加工业、竹木精深加工围绕旅游服务业开发特色旅游食品、纪念品和工艺品。

    9.完善旅游配套要素。同步发展住宿业,合理发展高端星级酒店,规范发展经济型酒店、特色主题酒店;利用闲置的办公楼,用于快捷酒店建设;鼓励发展青年旅社、汽车旅馆、露营地;鼓励发展乡村特色民宿,引导当地村民依托现有住房改造成乡村旅馆或乡村客栈。五年内全县乡村民宿点增加2000个床位。发展客家特色餐饮,推出品牌菜系。挖掘客家饮食文化,推出体现客家文化、长寿养生文化的菜品,在各宾馆、酒店、农家乐推广。收集整理具有浓郁风味小吃,引进加工厂,包装加工成旅游食品。培养一批“名店”、“老字号”,划行归市整合成客家美食街区,举办客家亨饪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。培育旅游购物集中点,在县城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名优特产展销中心,依托主要景区或旅游重点乡镇场分别建设旅游商品购物中心。

    10.做足旅游宣传营销。瞄准客源市场,把核心市场定位在长株潭城市群、鄱阳湖经济圈和武汉城市圈,采取“东突西进北往”市场开发战略。通过政府采购服务的形式,聘请专业公司制定并实施年度营销计划。通过设置户外宣传广告牌,利用广播影视音像、平面媒体、城市高铁站等多种渠道进行旅游宣传推介;邀请主要客源地新闻媒体记者来铜鼓旅游采风;改版升级旅游微信平台;引进社会传媒与乡村旅游合作,引进网络企业与各乡村旅游点达成宣传营销合作协议。积极策划“铜鼓县首届长寿旅游文化节”、“六月六晒红节”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,为铜鼓旅游集聚人气。

    11.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。建立健全旅游人才培养制度,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外出学习深造,引进省内外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。加强对旅游宾馆(饭店)、旅行社及旅游景区(点)的各类经营者、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;强化对旅游行业经营管理人员、导游服务人员的任职资格培训。在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,每年安排10%的资金用于旅游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。

    12.推进旅游综合改革。改革旅游综合管理机制。成立旅游警察大队、市场监督管理局旅游分局、旅游巡回法庭等机构,形成综合管理、综合执法的体制机制,加强旅游市场监督管理,促进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。建立智慧旅游综合管理平台,规划建设全县旅游数据中心,构建完善的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平台,实现旅游各要素的物联整合。

    13.做大做强电子商务。完善优化“电商+快递”模式。加大对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培育力度,重点扶持捷一商务、西河电子商务、金阳光商贸等电子商务龙头企业。推动互联网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,深入实施“互联网+”旅游、农业、工业等发展战略。鼓励和扶持电商企业利用各大电商平台,宣传推广铜鼓有机农产品,全力支持本地电商企业创品牌,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。四是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,实施电商扶贫工程,帮助更多贫困户通过电子商务及其关联产业脱贫致富。完善政策支持,重点在电子商务人才培养、电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、打通快递下乡最后一公里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,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,推进县域电商蓬勃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