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栽禾高师出客家
  • 信息来源: 作者:曾明成 发布日期:2016年12月19日 字体:[][][
  •   

    说到栽禾(即插秧),对有水稻种植的平原丘陵地区来说,是一项最普通的农活。然而,在赣西北铜鼓特别是铜鼓西南部山区这片客家人聚居的美丽土地上,栽禾却充满着奥妙与神奇。

    在这里的犁、耙、栽、耘、割等道道农活工序中,唯独“栽”可称师傅,俗称“栽禾师傅”。这里群山逶迤、溪水潺潺、梯田层层,风光秀丽。丰饶美丽的山区,独特的地理环境,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、智慧的客家人。他们在与自然界的长期斗争中,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农耕文化,创造了一种独树一帜的田园栽艺。

    “七十二行,耕作为王”。据说,聪明好学的农家子弟,为练出一手过硬的栽禾技艺,选择沙滩为田,摘取松叶为秧,一次次,一回回反复模拟苦练,功夫不负有心人,终于炼就一手栽插速度如飞,栽中行路含艺,技术高超无比,适应栽插各种奇形怪状田丘的过硬本领。

    由于这一带海拔较高,日照较短,气温偏低,历史上有着栽种一季水稻的传统习惯。“芒种禾忙栽,夏至禾胞胎”。每年到了小满、芒种时节,农活就忙开了。田东不但抓时抢季企盼有个美好的秋获,而且要求有一个便于田间管理(诸如旧时耘禾、塞灰、施肥等)、又具有美感的田园风光。

    每到栽禾时节,田东就要在当地物色好几个栽禾手艺好、技术水平高的师傅,来完成自己每年一度的栽禾任务,此时的栽禾师傅也特别受人尊重。

    根据秧龄,田东可定出自家栽禾的具体时间。待日期一到,热情好客的客家人,都要举办丰盛的栽禾酒。在家备上几席,款待请来的栽禾师傅及亲朋好友。席上,请上技艺最高的栽禾师傅坐上席,敬上几碗陈年撑酒。栽禾期是一年当中最苦最累的农活,为不误农时,栽禾师傅不分晴雨,每天早起晚归劳作在田间,整日弯腰驼背浸泡在水里。憨厚、好客的客家人十分体谅此时的辛劳,总是一日三餐酒肉,两顿点心殷勤款待。难怪当地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:女人在胎,男人在栽。

    这里栽禾道道工序有技巧,丘丘禾田含艺术。

    要想栽好禾,扯秧是关键,这里的栽禾师傅习惯于自扯自栽。秧根要洗的干净,秧把绑扎材料一般选用山间仔竹衣(又称笋壳)撕细为带,绑扎方式采取牢而易解的“猴子缆颈”、“鹅子扣翼”等活结。装秧工具为高耳粪箕,每担可装80-100只秧把。装秧时先将每个秧把水撒干,以利根部沾肥蘸秧,然后逐一装砌于粪箕。为避免嫩苗外露暴晒,装秧时秧把根部朝外,苗部向内。整个秧担装的方正如刀切、整齐又牢固,挑着秧担任凭崎岖山路颠簸不掉。

    栽禾师傅挑起满满的秧担,离开绿油油的秧田,沿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,来到梯田层层, 波光粼粼的田间。面对形状各异的梯田,栽禾师傅要因田制宜来施展自己的技艺。

    这里的栽禾技艺总体可分为两大类,二十余种栽法,目标要达到“直行一条线,横行一张凳”的技术标准。

    一类是“栽线禾”,又称“扯线”。主要是针对几亩一丘、田塍又不规则的大面积田丘。栽禾师傅首先在水平如镜的田间一头选择适当位置定一显目标记,然后再到另一头瞄准对方预定的目标,栽上5-10蔸“桩禾”,朝着“桩禾”方向一直栽过去,当栽至对方终点时正好与原定目标吻合。“扯线”一不需拉绳线,二不要打轮痕,全凭过硬功夫,哪怕是在上百米长的大丘中,也能准确无误对准目标,栽插行路直如弹线。在“线”类技艺上有“瞎子穿针”、“双线弹琴”、“破中线”、“过角线”、“过跟线”、“鲤鱼过塘”、“黄牛挨磨”、“鸡公抢蚓”等栽艺。灵活应用这些栽艺目的是使大田禾行清晰、避免行路歪扭,有利田间管理。

    二类是“栽麻禾子”。主要适应不宜“扯线”、形状各异的小梯田。这类栽艺主要有:开“顺、反八卦”、“双、单夹沟”、“楼梯框”、“竹挎岔”、“牛栏栓”、“虾公须”、“双龙戏水”、“双、单包边”等等。灵活采取不同的栽艺,目的在于使有限的小田面积尽量栽得较多的蔸数。

    在具体栽法上,栽禾师傅要因田制宜,灵活应用。如面对“乃”字形田,一般采用“牛栏栓”;遇上“3”字形田,就要采用“顺、反八卦”、“竹挎岔”;碰上弯曲田,可采用开“双、单夹沟”、“楼梯框”;

    逢上上下两丘田相连,仅以田塍相隔,且高差不大,一般采取“鲤鱼过塘”;山间梯田多种有田塍豆,为便于锄豆时取田泥敷豆蔸,一般采用“双包边”等等。总之,栽艺名目繁多,方法各式各样,真是五花八门,举不胜举。

    此外,栽禾师傅对每丘田靠内、外的一行禾栽法间隔也有讲究,“舷口过条蛇,壁下过鸭麻”。意思是说,离田塍边的一排禾少留点位置,而靠田坎脚的一排禾则要多空点位置,这是因为梯田坎高受茅草遮盖而影响禾苗生长发育,同时有利水稻成熟后防止鼠害。

    当每丘田栽完后,栽禾师傅还需在田中央的间空上,每间隔一寸左右栽上十几蔸密禾,称为“打秧箭”,目的是为在今后耘禾等田间管理中若发现缺蔸时作补蔸备用。

    客家的栽禾师傅栽禾不但技艺高超,而且栽插速度快。栽禾时出手如飞。“谁人栽得快,(到哪家)不愁无上(席)坐”,竞争异常激烈,栽中你追我赶,谁也不甘落后,场面十分热烈,每人日栽量可达2-3亩速度(旧时行株间距)。

    为不误农时,节省时间,栽禾师傅除一日三餐在田东家里用餐外,上、下午餐间的两顿点心(送茶)一般由女人送至田头。届时,可见亭亭玉立的村姑,头裹帕巾,腰系围裙,肩上的青竹扁担一头挑篮点心,一头挑把茶壶,翩然行走在田园。她们遥望弯腰栽禾如飞的栽禾师傅,不时唱上几句客家山歌:栽禾(啊)---师傅(呵)---头勾(啊)---勾,一日(啊)---栽得(呵)---几千(啊)---几万蔸(呵)---

    暮色渐渐来临,远处传来几声“嗬---去归,嗬---归去”的清脆鸟叫催促声,劳作了一天的栽禾师傅,匆匆起田上岸,在溪边洗净手脚,肩挑粪箕、蓑衣和斗笠,带着劳动成就的喜悦,迈着疲倦的步伐,踏上了收工回家的路程......

    栽禾这门技艺未经历史考究,也不知出于何时,但有据可查的早在清末民初这一带就非常盛行。不但当地家喻户晓,赢得本地称赞,而且周边邻县也享有声誉。早期每年的栽禾季节一到,他们就邀上几个伙计,三五一群,四六一伙,脚穿草鞋,肩背包袱,腰间系条青布罗巾,胁间夹把油纸伞,跨省过县徒步到浏阳张坊、官渡、白沙、东门和万载大桥、宜丰黄岗、修水山口等地打工,挣回几块辛苦钱养家糊口。

    这里,劳动创造了技艺;这里,农耕文化洒满田间;这里,栽禾高师出客家名不虚传!

    采录整理人:曾明成(退休干部、工程师)

    单      位:铜鼓县水务局